
巴山夜雨——野三关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耳熟能详,现实版的巴山夜雨却在野三关再现。疫情,把我们困到了野三关,宜昌方向的交通切断,恩施方向的交通已切断。几个上海来的病毒携带者,让恩施州沦陷。人们如临大敌,层层有大白阻挡,非绿码,标星,你便别想再出行。我们没有了归期。

野三关在鄂西,属于巴东。我们从建始高坪每人8.5元钱,就抵达野三关站。据说,野三关是“险关”、“酒关”、“美人关”,其实是一座千年古镇和交通要塞。“关山度若飞”可见其险要,现实版中真的有一条索道,可以飞越关隘,滑到临县。

野三关她一直存在于我的粗略想像和纸面印象之中。进渝入蜀,川鄂咽喉,云遮雾罩,山削岭峻,野兽出没。满脑子存着这些意象,总以为那是一个闭闼、险要、淤塞、苍野之地。

踏访野三关,这一访,大吃一惊。从高坪坐动车,十几分钟,抵野三关站,再坐5元的摆渡车,就到野三关镇的中心广场。第一个没想到,野三关藏于深山却器局开张,地大于县。酒店服务员告诉我们,野三关是恩施州最大的镇,也是全州唯一的“县官治镇”,县委常委兼任镇委书记,足见她在巴东乃至恩施政治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在广场,极目远看,蓝天挂云朵,群岚拥谷隘,天路穿林过,万户闻鸟声。钢筋混凝土森林,就在这千米之高的层峦叠嶂、岭坳纵横中拔节生长。我们看到的只是野三关的一个片区,在隔山之腰、邻峰之谷,还有花海,已开辟成避暑胜地。武汉乃至其他省份的人,都会来这里购房避暑。巍巍乎分明是一座中等县城之规模!

第二个没想到,在这山如斧削、路似断肠之地,交通却十分活络,镇内据说居住有9万人,有公交车,有巴士,有的士。我还看见一架直升飞机,交通十分便捷。全无印象中“交通基本靠走”的困窘。通村的水泥公路曲曲弯弯,依山势而延伸,把散落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住户和村落,串成明珠。路转山头,翠绿的菜地、金黄的油菜花,映入眼帘,十分好看。

整个镇酒店林立,有许多几十层的商品房售卖,这里有大型医院、超市、和大商场、银行。道路是双向四车道的标准化道路。街头有红绿灯。当然,也有烂尾楼。据说被骗了几千万,现在都没有完工。有人住,还有卖水果的。

印象最深是酒之繁盛。三峡酒业,洞藏酒窖,很著名。整个工厂就是一座公园。屋屋酒香盈庭。这家全国唯一以三峡命名的酒厂,这几年销售突破亿元。这里有一副对联,写得特别有意思,全国罕见。上联叫:“进店装腔作势俨然帝王身”;下联叫:“出门摇头晃脑醉成二郎神”。

除了三峡酒业,浩宇许多民间的酒肆,售卖了各种窖酒,白酒,洞藏酒。 让我想起这野三关是白云墟烟有人家之处,是风雪夜归温壶酒之所,古人喝罢甩碗酒、西去续征程,今人举全力创辉煌之驿站。

我们前后在野三关一个星期,一周之久,野三关都在下雨。让我们领略巴山夜雨的冷,夜雨的风,夜雨的湿。撑着伞,在雨中,伞时长被吹翻。雨水在地面上,真的涨成了池,汽车路过,溅起大片大片的水花,路面上的水,像小河一样。皮鞋进水,雨衣进水,衣服湿透,野三关镇的很野,雨说来就来,还大得很。我也成了"李商隐"一样,家中亲人问归期,我总说:巴山夜雨,巴山遇雨。
后续:
野三关关隘考

野三关,古称“劝农亭”。相传北宋寇准任巴东县令时(公元981-983年),曾来此劝农弃猎稼穑,教唱《劝农歌》——“苍天在上,厚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界,定居稼穑,厚土归民,传之子孙”。后人建亭纪念,名“劝农亭”。

清雍正八年(1730年),巴东县衙将距县城西南350里的野三关巡检司移迁至劝农亭,劝农亭遂被“野三关”替代。

野三关,地处鄂西屋脊绿葱坡山脉,系北纬三十度线上自江汉平原进入中西部的第一个海拔至高点,是“离东部最近的西部,离平原最近的高山”。东距宜昌、西达恩施有百余里,为两点间的中点,过境恩施州的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三大陆路通道的东大门。

有人将野三关的“三关”说是险关、酒关、美人关实在有牵强附会之嫌。

据考证,野三关(明嘉靖所纂巴东县志中又名野厢关)巡检司最早设在野三口,位于现今清太坪镇大堰塘村清江与野三河交汇处,是施(恩施)宜(宜昌)古道上巴东、建始两地隔河为界的关隘。清太坪镇思阳坪村清江北岸的一处古驿道上,曾发现一块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的禁盗石碑落款为“宜昌府巴东县野三关分司”,自此野三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第一关,水路之关隘。

第二道关在施宜古道上,关隘位于四渡河谷的“盐大路”石板路口。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后,历代战争及官民避三峡之险而从陆路入川,多经该路。明初,为平定占据川蜀的明玉珍,明颖国公傅友德率军开道取道川蜀,施宜古道有所发展。光绪三年(1877年),王庭祯到任施南府知府以后数年间,施宜古道的路线进一步改良、路况大为改善,这一条盐大路最终形成了起点宜昌,经高家堰、贺家坪、榔坪、关口垭,进入巴东野三关境内,沿汪家岭,经四渡河、野三关、界牌垭,至野三河,随后入建始高坪、红岩寺,从崔家坝入恩施,古道多为宽约2米的石板路面,全长400余里。四渡河谷的“盐大路”石板路口还保存完好,关隘雄风依旧,是考古、探险之佳要。

野三关,历史上为宜昌接壤恩施的边关口子镇,素有“西南门户,鄂西重镇”之称。它既是通往四川的“盐茶古道”、“川盐入湘”(四川巫山碚石到湖南龙山)、官道驿站的鄂西节点,也是宜昌和恩施间马帮驮运、挑夫和背夫肩挑背扛布匹、煤油等百货进山以及山货外运的大商道。因此,第三道关自然就是位于宜昌与恩施即巴东与长阳的分界线上,这就是八字岭。八字岭一道天然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的八字岭早已经是铁路穿山钻洞、高速公路遇河架桥、318国道翻山越岭,雄关险阻已经是如履平川。

随着野三关镇的名声和影响日益增长,如今的野三关已经是恩施州对外开放的试点,恩施州的东大门,全国第三批改革试点乡镇。野三关常常被人记起。它的苍山俊美、生态天然,它的物产丰富、四季分明,它的枢纽区位、滚滚物流,它的淳朴民风、文化厚重,无不让人感到滋润。1992年被录入《中国著名乡镇》,被新华社誉为“深山野岭夜明珠”,《光明日报》盛赞为“山顶桃花园”、“中国达沃斯”。……难怪们人感慨:“此生到过野三关,历经沧桑不觉憾”。野三关周边还有一些它的姊妹名称:野三坝、野三河、野三口、野三峡、野三寨等等。

穿越千年,时光荏苒,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道道雄关只有摄影家们青睐了。依稀残存的石径,昔日马帮留下的铃铛声,仿佛还在耳边传响。四渡河大桥跨越560米的天堑,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将恩施与宜昌拉近了,将高山与平原拉近了,千年的野三关再也不是遥远梦里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