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过中南海

我得到过一张最珍奇的参观劵,那是在1987年5月,任学区校长的我带领35位中小学校长,前往北京参观。我打前站,提前2天飞抵北京,机票只要170元,入住西四中国铁路招待所。

母亲们的饮服公司,于1980年前后,在北京西四创办京滇餐厅,主打的云南过桥米线,闻名北京。许多中央领导人都来这里用膳。因此,京滇餐厅定期不定期的会得到些参观劵。实际上这个京滇餐厅,已经成为北京的云南办事处。我下榻在铁路招待所,吃在京滇餐厅。因此得到了去中南海的参观劵。于是呢,有了中南海之行。

一说到中南海,任何人都不会陌生。知道那是中央领导人居住的地方,只有国家领导人和他们的保卫服务人员或特邀人员才能进入的,普通人是无法进入的。

中南海最早建于辽金,一直到清代时已大大扩建,是封建帝王的行宫。清王朝被推翻后,渐渐被开放为公园。1949年解放后,改建为国家领导人住所和国务院等机构办公地。

建国以后,中南海有一小段时间对外开放,网上说是1977年至1985年,这个时间肯定是错的,结合我亲身参观的年代,应该是1977年至1988年。所以通过这篇文章对网上的错误给予纠正。

当初开放是对特定内部人群的,并且限定人数,不是所以人都能随便买票和进入的,比如外国人不行等等。记得那年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北海都已经红花绿草。我和张主任准时到入口处排队,不是中南海正门哦,是位于南长街的边门。到的时候已经排了6、70个人吧,不能带包,也没有人像现在的人那样大声喧哗。大家自觉排队寂静的进入。一进门,就见到一个亭子,亭子的地面上有些石戳的沟渠,里面淌着清清的水,我很奇怪,为什么亭子里面会刻些曲里拐弯的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知道这里叫"流水音"。中南海的房子不高,都是青砖碧瓦的古建筑,小院小院的,绿化很好。西行过“蜈蚣桥”到勤政殿西的“结秀亭”就到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主要住地“丰泽园”、这是毛主席在中南海的第一个“家”。

丰泽园建于康熙年间、正门扁额“丰泽园”为乾隆手书。入丰泽园迎面为“颐年堂”、颐年堂后为“澄怀堂”、澄怀堂后为“遐嘱楼”。穿过颐年堂东侧有走廊通往东面一座四合院这就是著名的“菊香书屋”。走进菊香书屋这个院落北面有房五间是毛主席的书房和起居室。在院内可以看出这是北京城内标准的旧式四合院、南北向,有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毛主席的卧室在北房东侧,房间内的陈设非常简洁、一张普通的木板床,床特别的大,床上铺着白床单。里侧堆了一排书籍,随手就可以拿起来阅读。床前床头柜上放了一盏台灯、旁边书桌上一部红色的电话机。床后一棑书架陈列好多书籍。床前放了一双很旧的拖鞋和一双用补鞋机补过的黑皮鞋。旁边的房间是书房,一排排的书架放满了书。我们从书房和卧室中间走过去,慢慢走想多停留一会儿,多看一眼伟大领袖起居的地方。东侧厢房有一间是会议室,中间是长方型会议桌,桌布上整齐放了二排盖杯,会议桌二边是罩着布罩的座椅。在侧房里,还看见毛主席练习打乒乓球的球桌,相当简朴。

参观后非常感慨,想不到一代伟人毛主席的住房竞如此简朴,穿的用的补了又补不忍丟掉、室内陈设和普通人家竞无二样。唯一不同的是从一排排的书籍中透出来的厚重历史文化信息。

上下几千年、纵横全世界,没有人有毛主席之丰功,毛主席之所以伟大,是他的心中装着人民。

后来,又参观了一些园区,由于没有录影机,照相机等设备,忘记了许多……后回来查阅史料,方知我们仅走了一小段……

进去过中南海,让我们可以用一生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