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云南人,从山地千里迢迢来到海南,又从海南逛到三亚,喝过淡如水味的椰汁,却扔掉美如白雪的椰蓉。吃过成串的烤海鲜,忘记肉味和水味。在海中放过漂流瓶,让它浪迹天涯。
到自己真的来到天涯时,被这里的蓝天白云,蓝海白沙定住,跳进大东海,游水。在东海的沙滩上赶海,捉小鱼,拾贝壳,确实够浪漫。椰树,蓝天,大海真是绝配,海中矗立的海石更是夺目。海石上有天涯海角的字眼,有南天一柱的夸赞。
我是冬季来海南的,在三亚是12月底,却没有丝毫的冷气,这里是永远的夏天。
天涯海角原来只是一片海域,后辟为风景区。位于三亚市区约23公里下马岭山脚,前海后山,风景独异。一大片沙滩入眼,沙滩上有一对拔地而起的巨石,高10多米,长60多米。两石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天涯海角”就是由此得名。这里融碧水、蓝天于一色,烟波浩瀚,帆影点点。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如诗如画。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判南天”的巨石雄峙南海之滨,为海南一绝。
浪迹天涯的文人墨客,喜欢题咏描绘,这里成为一个群落。有“点火台”、“望海阁”、“怀苏亭”于曲径通幽处。
上溯一千多年的天涯海角,不禁令人心酸泪下。其时,孤悬海外,“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朝廷流放“叛民”、“逆官”犯人之地。仅唐宋两代,被流放到此就有四、五十人,其中有不少著名历史人物,如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到此荒山僻壤水天相连之地,无人不怀着走天涯海角,去而难归之感。胡铨曾哀叹“崎岖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李德裕赋诗曰:“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迎干道绕郡城。”、“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知何处?生渡鬼门关。”前人的坎坷经历,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感抒发,使今天的“天涯海角”便富有色彩。
为什么古人把这里定为天涯海角呢?长期以来,一直是难解的历史之谜。近年经过多方考察,这一历史之谜已经揭开。清代康熙盛世时期,曾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版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活动,位于海南岛南端的天涯海角景区所在地,成为这次测绘中国陆地版图南极点的标志。负责主持测绘的钦差官员们在此处剖石刻碑镌书 “ 海判南天 ” 四个大字, “ 以为标志,并须永久保存 ” 。由此 “ 海判南天 ” 成为天涯海角游览区内最早的石刻。
天涯海角除了有闻名遐迩、让人抚今怀古的摩崖石刻群外,现在还包括黎族风情园、历史名人雕塑园、笆篱凝霞景区、海天自然景区和 “ 天涯路 ” 等几大区域,以原始、自然、古朴为主要特色。黎族风情园集中展示了海南黎族绚丽多姿的风土民情。历史名人雕塑园建有十几尊塑像,缅怀追思对海南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笆篱凝霞景区,婀娜摇曳的椰树在艳阳、晴空和大海的衬托下,展示着海岛特有的热带风情。海天自然景区,海浪长年累月的冲刷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磊磊奇石,巍然屹立于海天之间,笑傲惊涛骇浪,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拾级而上登台望远,但见沧海泛波高天流云,一派海阔天空的景象。穿行于林荫 “ 天涯路 ” ,观石、赏花、听溪,各种奇石异木和高山流水、百川归海等园林景观营造的生态氛围和文化意境又令人流连忘返。
临海处的三亚,前卫得让你以为是天之尽头,不来过不会体会,来过了就会像鹿回头样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