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属山在绥德,为无定河畔的一独立山头,南眺二郎山,北望五乳峰,东濒无定河,西隔大理河与马鞍山相对。 黄色的山头,松、柏、槐等林木十分茂密。
登上疏属山很偶然,是因为我们所住的宾馆就在疏属山旁的山脚下,沿着宾馆旁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山坡就可以上山。一家三口就由这条缓坡慢慢上山,山道旁有些民居,一路上的民居墙壁上都有砖雕。
砖雕是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以土窑青砖为材料,在疏属山遇见,可判断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一般用于寺庙,民间用于天井,山墙,照壁,台阶,屋脊。疏属山的砖雕承袭秦汉遗风,以浮雕为主,富有装饰趣味,其表现题材内容广泛,具有诗意,又具生活气息,有尊贵的龙纹,威严的狮虎,还有祥和的祥云,石榴,碧波莲花图,富贵花瓶图,这是一种历史的民间工艺,始终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在这些砖雕上读出了许多的故事,还未到山顶,早已将疏属山的故事了解了大半。
疏属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有太子冢。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葬于此。
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保持联,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术士460多人,引起扶苏忧虑。
扶苏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担任这项大工程的总指挥为蒙恬,太子扶苏为监军。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赵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自杀于上郡望月台,后葬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蜀山顶,墓冢很大,形成小山丘,人们后又在墓顶建一木质小楼,人称八角楼,民间又称”太子冢”。
扶苏素有贤名,民间尚不知扶苏已死,或有言“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于是后来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二世之时,便假称公子扶苏,以号召响应者。
对于扶苏的死有多种说法,许多人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的态度,至今尚未定论。
一部分人认为扶苏识破了赵高等人的计谋,只是因为天下初定,不愿挑起战争,也不愿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见,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才毅然自尽。
秦将军蒙恬当年将三十万众,北逼戎狄,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据阴山,居上郡,威震匈奴。也同扶苏一起被害。三军将士用战袍撩土,积土为山,葬蒙恬于城西大理河畔。后人有诗:“ 春草离离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笔千枝,难写孤臣一片心。” 一代英豪,就此长眠于绥德,留下千古遗憾 。蒙恬墓冢与扶苏墓隔沟相望。 犹似当年二人精诚团结,肝胆相照,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里的大好山河。
登临疏属山,群山围绕,古城南北,二川上下,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唐代诗人韦庄有《绥州作》:“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那钩唐代的月儿,至今照着这“天下名州”。
扶苏墓很简陋,荒草凄凄,扯了些野花,献在墓前,以示哀悼。
想法很多,古今中外,伴君如伴虎。手足相残,亲人火拼,不知此情何情?此恨何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