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飘逝的西夏王朝,看西夏王陵
天下黄河富宁夏。九曲黄河,从宁夏流经而过,使宁夏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在这块富裕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强大的王国存在,这就是西夏。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是一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隋代之前,善于游牧的党项人开始崛起。不久,他们征战南北,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及内蒙的部分地区,其管辖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到了宋代,党项人与宋、辽展开了或叛或附的反复较量。1032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登基称帝。从此,西夏开始了它近200年灿烂的历史。受汉文化的影响,西夏有了自己的方块文字和历法,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和宗教体系。可以说,这个善于征战的民族在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辉煌的文明。
从夏景宗李元昊开始,西夏共出现了十位皇帝。到了十三世纪初,在蒙古军队的强劲攻势下,西夏已是英雄末路。到了夏末帝时代,这个民族高贵的头颅在蒙古人锋利的马刀下被齐刷刷地斩下,永远沉没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仅留下西夏王陵在寒风中哀嚎。
西夏王陵的神秘,更多地表现在至今没有被人破谜的建筑形制和文化内涵上。由于文献缺载,陵区每座王陵的主人是谁,至今难以确定。
西夏王陵号称东方金字塔,在贺兰山东麓,在银川乘公交车到郊外后,换乘一辆出租车,一路西行,把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变成挺立的白杨,也把银川城撇开40公里。在城郊找到西夏王陵,来看赫赫有名的帝国,怎样湮没。
进入园区,仰望高大的牌坊和碑刻,我们全都变成文盲,根本看不懂是什么文字,横竖交叉,奇奇怪怪,不像象形文字,也不像拼音,更不像汉字,是些似汉字而非汉字奇怪字体,这就是已经消失的西夏文。在博物馆,在碑林,我们了解到西夏这个国家曾经很辉煌,自称邦泥定国,又称白高大夏国、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前期和辽、北宋、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子民四处逃散,不知所踪。王宫被毁,文字被毁,皇陵被毁,独留下些空落落的土堆,埋有些王公贵族,因古墓酷似金字塔,被后人称为东方金字塔。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其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如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要建在陵园的西北隅,学术界的说法各执一词,没有找到秘解。
令人大惑不解的还有西夏王陵出土的文物。西夏陵残碑是西夏陵惨遭蒙古军队破坏的见证,更是研究西夏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从目前收集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来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仅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可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它大量出土的残碑竟不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
从七处出土的残碑推断,大量的残碑至今没有被发现。于是人们猜想陵区内有碑冢存在。蒙古军队来不及砸碎的碑石,可能集中埋放在一个或几个大坑里。至于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蹲举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猜想为柱础,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西夏王陵被发现以来,它的面孔一直是若隐若现,迷雾重重。几年前,西夏王陵精确的坐标绘图在专家们的手中完成。不久,有人惊讶地发现,九座帝王墓的组成正是一个北斗星的图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各种星象的布局来设计的!这使西夏王陵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古墓没有围墙,也没有神道,57平方公里的王陵墓园豁然开朗,视线所及,各式王陵封土堆儿散布这片土地上,通向那远处屏蔽了西伯利亚寒流和滚滚黄沙的贺兰山。在青空映衬下,一堆堆黄土,像灼人的火焰山,刺痛我们的眼睛,一些荒草迎风飘舞,十分沧桑。
这里原来是西夏帝王仙去的归宿地,藏传佛塔废墟、破烂的护城沟,构成这一切。在蒙古大军铁蹄下,早已被踏平。 遗址中最值得看的是据说是埋葬李元昊的三号陵,来到大陵脚下,曾经考究的灵塔早已变成一堆高耸的土山,西夏缔造者最后的归宿只有这堆“黄土”,冷眼旁观历史悲欢。
在三号墓至一,二号墓之间是广阔的草原,景色迷人而荒凉,长达几公里,其间散落着不少墓塔,都是西夏王陵的陪葬墓,相对三号墓要小了许多。各墓之间距离虽远,我们仍一一考察,在荒野中零星立有西夏王陵界桩和文保碑,墓葬里埋葬的是谁,早以无法确定了。
在时间的长河里,一个国家总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一个国家覆灭,只能说明弱小,弱肉强食,这是千古定律,人也一样。
被外族践踏的历史是残缺的,屠城的结果是残忍的,东方金字塔,留给我们的警示和启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