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轨上行走
一、
建水的米轨是在个碧石铁路寸轨的基础上改建的,寸轨的轨距是0.6米,米轨是1米,寸轨运营了100多年,是世界铁路的活化石。个碧石铁路,这个滇越铁路上的分支构成不可多得的世界性文化遗产。
小时候,总爱看弯弯曲曲的寸轨铁路,想象着它通往深山,田野,城市……喜欢在铁路上捡石头打闹,喜欢在枕木间跳跃,喜欢走钢丝似的在铁轨上踉踉跄跄的行走,喜欢绿皮火车与黑头火车。看见火车呜呜的开来就欢呼雀跃。听母亲说,建水的铁路往北的第一站是南营寨车站,往南是乡会桥车站,她们都徒步走过。外公曾在乡会桥的西庄区任区长,母亲为了省2毛钱的火车票费,常常和二嬢徒步来回乡会桥车站见外公。母亲说,这段铁路风光很美,鲜见行人,路上有许多野果,可以去摘取。那时候,物资匮乏,也只能吃这些野果充饥。孩童没有玩具也没有玩耍的地方,他们就在铁路上玩起来了“抓特务”的游戏。某一日夜晚,母亲与二嬢等十几个小伙伴,潜伏在铁路旁的草丛中,见一个戴毡帽的男人从铁路上走来,很像电影里的特务,小伙伴们就一拥而上,围着那个男人大喊:“站住,不许动”,吓得那个男人屁滚尿流,落荒而逃……这是母亲儿时的故事。
母亲曾教我在铁路上将耳朵贴近铁轨,听火车是否驰来。还将硬币放在铁轨上,让列车把它碾成刀片。母亲指着铁路旁弯弯曲曲的小土路说,那是外公骑自行车从乡下送她进城上学的道路,外公为了让母亲识文断字,每天就在这条寸轨上接送母亲读书,风雨无阻,就是这段铁路,温润了母亲的童年。
近距离接触铁轨,对铁轨产生了浓浓的兴趣,爱看铁轨闪着寒光,爱听火车轰鸣。我曾经乘坐过英雄机车29号,这辆机车是1923年由美国鲍尔温机车厂制造,1926年购进,服务到1990年。我乘坐它到过开远这个繁华的滇南重镇。滇越铁路从开远城区横穿而过,百年来,开远成为滇东南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工业城市,商旅、矿产、手工等行业迅速发展,还诞生了小水电,煤炭、水泥、化肥等一批企业。百年的开远,曾经是滇越铁路最大的补给站和医疗中心,开远火车站附近的那片法式建筑少了些闲时和浪漫,多了些务实的功能。至今这些建筑还在……
二、
寸轨小火车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活化石的米轨还在,为了留住乡愁,建水在滇越铁路的分支,个碧石铁路上恢复了小火车的营运,虽然短短的只有十多公里,四个车站,但复原了历史,让人感慨。乘坐小火车,穿过纵横阡陌的田野,看白云在西山升起,看白墙蓝瓦的村庄,看四面荷花三面柳,看庐江河静静的穿过双龙桥,米轨铁路旁成了画廊,移步换景。第一站,是双龙桥。又叫十七孔桥,列车停靠时,游客可以下车,欣赏十七孔桥的风光,赏烟柳大道,吃建水有名的烧豆腐,凉米线,还有凉勺粉。外婆的故居就在双龙桥的白家营,一道土墙,一个小院,两株石榴树,一棵番石榴,一丛仙人掌,三间土屋,构成它的全部。可惜,老屋更换了主人,我们只能在老屋前望屋兴叹。
双龙桥也是母亲和二嬢常走的地方。那时,老外婆在乡下,母亲和二嬢常去和外婆老祖小聚。那时,双龙桥旁有一条沙土官道,道旁长满柏枝树,一路绿荫荫,绝不扬尘。如今,双龙桥风光依旧可爱,大片湿地鸥鹭齐飞,成了鸟的乐园,十七孔桥的庐江晓月堪比京城的卢沟桥。
第二站,是乡会桥车站。乡会桥很有名气,是古乡试会试的印证。乡会桥是廊桥,全桥由层层叠叠的廊道覆盖,飞檐斗拱。高大的苦楝树覆盖廊道,气势磅礴。乡会桥旁有镇公所,西庄区政府就在里面,墙上还写着抗日救国的标语,残留着云南反蒋起义,第一枪的枪眼。乡会桥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历史符号。即印证了文献名邦,一门三进士,同胞两翰林的史实,又描绘了临安文风鼎盛,乡试会试的频繁场景,乡会桥就是乡试会试的碑记。
河水清清的从乡会桥下流过,拱洞上还长着几棵番石榴,这也是小时候母亲们的乐园,母亲们曾在这摘番石榴,捉小鱼和江鳅,还敢将手伸进河埂上的洞,掏出一只一只的螃蟹,母亲指着泥巴上的小孔洞说,那是小蚌的窝,拿手一抠,真的有小蚌出来。母亲还说,她在乡会桥旁的一个土堆中曾扒出一颗未击发的子弹,被外公夺走了……过一段花桥,就是乡会桥车站,车站上的法国黄依然醒目,只是多了些荒草。乘上车继续往前,就到了最后一站,团山。
团山是完整保留了19世纪风貌特色的民居村落,是云南最精美的古建筑,是世界一百个纪念性的建筑遗产。团山的民居体现了建筑的精华,石刻精美,园林精美,寨中有寨,层层环绕,古井古树点缀其中,横走竖走,不经意间就会走进皇恩府、秀才府之类的老宅,着实让人惊喜。随意叩开一间柴扉,你都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风情。
在村外,有一片荷塘,荷塘旁站着几株高高的大树,还有藤蔓攀爬在上面,我忽然看见有几只大红羽毛的小鸟在树上弹跳。惊叹世间居然会有红色的鸟。唉,不一样的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