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水过桥米线

走遍全国,看见过桥米线的招牌,几乎都进去品尝品尝,但过桥米线,这个云南的名片,早就改得面目全非,打着过桥米线的牌子,北方卖的几乎是粉丝或粉条,砂锅乱炖,放着鱼丸、豆皮、豆芽、海带,改得面目全非,云南味道尽失……我作为一个云南人好生难过,感叹生不出打假的翅膀,不能让云南的过桥米线原汁原味的传承。

在云南,大家都知道过桥米线起源于红河州,但红河州的蒙自和建水,为了争过桥米线的发源地打的你死我活……蒙自硬生生要把过桥米线的发源地抢在自己头上,还冠些国际品牌,我觉得蒙自的过桥米线真是牵强附会,无论它冠什么品牌,它的味道都不会有过桥米线正宗……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建水人,从小就在鸡市街旁长大,50年底就见鸡市街头榨米线。木架架在大锅上,大锅里沸腾着开水,几个人转动木栅,装有米粉的木栅里就落下白白的生米线。在锅内煮熟捞起,晾在筲箕中,人就论斤买着走做过桥米线去了。鸡市街旁有锁龙桥,锁龙桥旁就有好些卖过桥米线的铺子,我更相信我们从小听来的传说: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刘家庆在建水县城东门坡锁龙桥头开设小餐馆,早堂售小碗米线,晚堂卖饭菜。一天,一个从四川归来的“大新爷”从肉市买来脊肉,到小餐馆叫帮他把肉要成薄片,专门买了一大碗滚烫的肉汤,将薄肉片放进汤里烫熟,拌进葱花、芫姜、韭菜、辣椒等调料,又用小碗装米线,将长长的米线从小碗挑进大汤碗里拌和汤料吃。

店主人觉得这吃法很特别,问他原委,其回答是仿北方的涮羊肉吃法弓肉汤滚烫,肉味鲜嫩。以后他天天如是,带了脊肉到这个餐馆买碗肉汤吃米线。有人问他这叫什么米线?他说:“我从桥东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来米线也过桥,就叫‘过桥米线’吧!”

从此许多人都仿照他的做法。买了脊肉请这个餐馆切成薄片,再买一碗肉汤,吃过桥米线。

这种吃法很新鲜,又很可口,小餐馆生意兴隆,不久就盖一幢二层楼房,取名“宝兴洒楼”,与隔壁的一家榨米线的作坊相配合,作坊卖米线,酒楼的早堂专卖肉汤。

肉汤用鸡鸭、猪骨加大豆芽熬煮,并且供应生脊肉片,熟鸡鸭条、鸡鸭脚、蒙心蛋等。
后来,宝兴酒楼由刘家贵的儿子刘庭相继业,顾客一直习惯地称酒楼为刘相家餐馆。

建水的过桥米线是有佐证的,民国时期莫洪鑫先生《鸡市街头传过桥》一文载:“建水过桥米线起源于建水县东城外锁龙桥两侧的鸡市头处,有建水的特产草芽、地椒作配料,风味独特而远近闻名。
自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以来,过桥米线汤的名目也多了起来,叫法也各有不同,有:
“鱼抬鹭鸶”,即用草芽烹制的猪、鸡、鸭肉汤用小粉水揉捏过的生猪脊肉薄片。漂在汤上的草芽喻为“鹭鸶”,落于汤下的肉片喻为“鱼”;
“象牙扒猪脚”,即用草芽烹制的猪鸡、鸭肉汤氽加工过的扒猪脚瘦肉条。“象牙”即草芽,草芽有“象牙菜”的美称;
“双凤争窝”即用鸡、鸭两种肉烹制出来的高温肉汤氽用小粉水揉捏过的生猪脊肉薄片,鸡鸭被喻为“双凤”,肉汤喻为“窝”;

“巧凤戏豚”也叫“巧凤伴豚”,即用猪和鸡肉烹制出来的汤氽鸡肉、猪肉片,豚泛指猪,“鸡肉”喻为“巧凤”;

“狮子滚绣球”,在碗中的猪肉片上数枚如桂圆大的酥肉团再舀高温脚汤氽入,酥肉团在汤中滚动,绣球,酥肉团也;
“四季长青”,先在汤碗放入烹制熟的猪、鸡、鸭、鱼(剔除骨刺)4种肉块或片,在肉上面放适量韭菜或碗豆菜嫩尖,再舀滚汤的高温肉汤氽入碗,漂在汤上的韭菜或碗豆菜一片青绿,象征“常青”,四种肉旬象征“四季”;
“美凤归巢”在上述的肉汤中,放适量的气锅鸡肉及汤,汽锅喻为“美凤”,碗内汤喻为“美凤”回独断专行归的“巢”;
“乌龙奔大海”又叫“乌龙捋鲊草”,即用猪、鸡鸭肉汤氽乌鱼薄片,为过桥米线汤上之品,“乌”即乌鱼,“大海”即肉汤,“鲊草”即薄荷,地椒等配料;
“黄龙戏珍珠”,即用鳝鱼片,青碗豆为主要原料烹制出来的过桥米线汤;
“白头翁”,即用冬瓜、大豆芽、豆腐皮,油炸或煎的豆腐片或丝,以香油为主要原料烹制出来的过桥米线汤,这是佛教信徒的素食佳品。这种汤只有在戒屠期间,如求雨,县上办大型的宗教活动时才卖。
自光绪年间以来,建水还出现过烹制菜肴配过桥米线卖的馆子。有趣的是,秋、冬、春有藕的时节配一盘油煎熟揣糯米的藕蘸佐料吃过桥米线称为吃“过十七孔桥米线”;
配着一盘油煎荷包鸡蛋吃叫“喜迎财过桥米线”,把蛋白喻为“银”,把蛋黄喻为“金”,大多是春节后离家到外地做生意或到个旧干矿的人买食;
数人一起吃过桥米线,向厨师定制一条油炸鲤鱼,配着吃叫“鲤鱼跳龙门过桥米线”,“跳”是“挑”的摺音,嘴喻为“龙门”,送子女外出读书或任职多用之,有“望子成龙”之意;
餐桌正中摆放着一具火锅(建水人叫吃炊)供一桌 (八人)配过桥米线吃,称为“八仙过海”。
过桥米线起源于建水更为确切……如今,过桥米线仍遍布建水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不仅衍生出更多的品种,主要的是传承着历史的做法,一碗滚汤,一碗烫过的米线,米线挑入汤中像过桥……
米线的起源应该是广西的兴安,两千年前秦始皇派兵在兴安修灵渠,北方来的秦兵只会吃宽面,不会吃米饭,人家就创造了把米变成了像面一样宽的粉。后又变成细分,煮点羊汤,牛汤,佐点盖头,就想吃面条一样吃……
随着秦始皇的郡县制和分封制,诸侯军师就将怎么做粉传播到南方各地,于是有了江西米粉、桂林米粉、云南米线。随着云南的民族大融合,米线就传往了世界各地。
曾在马来西亚侨居的时候,曾看见过江西的海鸥牌米粉,是正宗的干米线。制作出来的效果和建水过桥米线一模一样。
建水的文献名邦,早有临安府和临安路之称,元代就兴起学潮,各路“神仙”都涌入建水考试,宿有父子三进士,同胞梁翰林的美誉。元朝,明朝涌入军垦的将士,民族大融合空前,各民族带来的先进技术,肯定会融入建水社会。更相信米粉,米线就是那个时候带入的,在建水发扬光大,成为过桥米线……
蒙自是个不毛之地,饮用水是涩的,近代也没有些进士,翰林等存在。说:送烫给读书的秀才创造出过桥米线子虚乌有,蒙自的过桥米线是学着建水来的,它没有建水独一无二的草芽,只是放点菊花,就像老孔雀插鸡毛一样,吃过建水的米线以后,就不会再去吃菊花米线了。
建水如今的街头还有6元一套的过桥米线,配料还十分齐全,酥肉、炸肉、汆肉、耙肉、血旺……
建水的过桥米线是过口不忘的,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草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