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走唐崖土司城遗址

八千里路云和月——走唐崖土司城遗址

2022年4月22日 作者 superdingdinggou

  我已经三次进过恩施咸丰,却是第一次去看唐崖土司城遗址,在咸丰唐崖酒店住了两天后,登上一辆中巴车,随车到了唐崖镇,东找西找,方找到唐崖土司城的游客中心,景区门票100元,关注景区的微信号后网上购票80元,当日妇女节女性免费,四人只花了几百块。然后,从游客中心乘坐景交车到达土司城遗址。

  土司城遗址在一个山谷中,前有水,后有山。唐崖河水非常清澈,萦绕整个土司城后,向远方流去。河畔长有许多桃花,桃花敞开,一片粉艳。想当初,如果没有战火,这里将是多么美丽的皇苑。

  在恩施,土司就是土皇帝,统霸一方领土,威震四方。

  入景区后,踏上高高低低的石阶,进到张王庙,位于唐崖土司城址西北部,为唐崖土司城武庙,因庙内主祀三国名将张飞而得名。张王庙由东向西分山门、马殿、拜殿三进,中轴对称式布局。张王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于清乾隆、光绪年间进行两次维修,最终毁于文革,现建筑建于1980年代。

  张王庙内现存石人石马各一对,乃明万历辛亥岁(1611年),印官田氏夫人和钦依峒主覃杰为纪念覃鼎出征功绩,当地雕刻大师陈大仙用巨石雕刻而成,立于城东唐崖河畔的台地上,同时修建了张王庙,后又改称桓侯庙。左侧石马高2.38米,背宽0.7米,长2.8米,马身雕饰鞍、蹬、缰、辔,清晰明显,缰上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公元1611年)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着盔甲,佩剑抱伞,侍立马前。

   右侧的石马高2.08米,长2.5米。马缰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季夏月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石人头已毁,残身高1.6米,着盔甲,侍立于旁。两马间距4.8米,马以整块石凿成,奇伟雄壮。马的特点,似为南方马的形体,肥壮而不高大,造型手法独特,雕凿工艺精湛,为明代石雕之佳作和典范。为了有效保护石人石马,1979年湖北省政府拨款新建了罩马亭。也许是张飞悍勇,建一个张王庙,来拱卫皇城。

  出张王庙,往上走,就看见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堆砌的城垛。原来这是东城墙的中段。唐崖土司城址四面绝大多数地方保留城墙或墙基,东西跨度约700米,南北跨度约670米,围合面积约35公顷,其中以东城墙中段和南城墙中段保存较好。残存城垣多存有1米以上,临河一线可达2.5米。墙基宽约3米,东门附近局部厚达7米。城墙基本砌法为石包土,为形状规整的青砂岩石块干砌。有城门洞,但是洞顶已不复存在。 雍正四年(1726),清廷开始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唐崖土司城也慢慢地失落于历史的尘埃与烽火之中,变成一片废墟。

  我们看见了城址内的道路系统。次干道三纵三横,分别为东西向的第一、第二、第三下河道,及南北向的第一、第二、第三横道。 我们在这些巷道里穿梭,巷道里有排水系统,地面是青石铺就,还有水井。道路两边是很平整的房屋遗址。现在长满了些闲花野草。

  往前走,有一棵水红阴沉木,长17米,直径1.5米,重约20吨。2015年7月5日,就是唐崖土司城址申遗成功后的第二天,唐崖河涨水冲出。水红树,学名厚皮香,木材红褐色,此棵水红树碳化程度良好。 我用手摸了摸,冰凉冰凉的,差不多要变成树化石了,这是国宝。说明数千年前,甚至万年前这里巨目苍天。

  我们顺着中道往上走,这里有许多仿建的土家吊家楼和土家的单层建筑,应该是原来的兵士所在。现在,变成游客休息的地点,疫情期间,景区里没有什么东西售卖,只买到了几桶方便面,在吊脚楼上,自己烧水,吃吃……这日天气不太好,没有下雨,但阴冷。在吊脚楼上一眼望去,房子四周种满奇花异草,特别是一种叫紫荆的花,一株株,一簇簇,一串串,紫得耀眼,红花绿叶,高低错落,活脱脱一个美的世界。想当初,皇苑应该是十分的漂亮。

  出了吊脚楼沿着左边的石道走,再上了些台阶,远远看见一道石牌坊,这应该是在皇苑的中轴线上,石牌坊,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是明廷为表彰土司覃鼎的战功而立,为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遗存,是衙署区建筑群的起始,前有石阶与中门垂直连接。 牌坊为砂石仿木结构,通高7.15米,面阔8.4米,三开间,四根石柱前后有高2.5米的抱鼓石及石狮(现残存一个)。横额中两面分别书写“荆南雄镇”和“楚蜀屏翰”八个大字。 牌坊前后均有题记,记录了牌坊的建造缘由和时间。中间枋面雕刻“土王出巡”、“哪咤闹海”等题材,两侧枋面雕刻“渔樵耕读”、“槐荫送子”及麒麟、龙、凤等图案。这些题材多取自汉地,但有本地变通,也有直接反映土司生活的“土王出巡”等,是汉土艺术结合的产物。 由此看来,这个荆楚的边地,汉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除了这个牌坊,四周有些方方正正的石基,据说是土衙办公的地方,周围散落的是兵勇驻地和王室住所,可惜空落落的,什么也没有,任由野鸟飞来飞去……

  翻翻史料,得知:唐崖土司始自元(1346年)覃氏始祖被封为安抚司,后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被废除。清雍正时期,国力强盛,朝廷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八年(1730年),镇沅流官刘起元贪婪无度,乌蒙土目禄万福在乌蒙镇发动兵变,刘起元逃至荔枝河被杀,滇黔蜀湘鄂五省接壤处的土司群起响应。鄂尔泰(云贵总督)下令士兵穷追严剿,“分兵穷搜,务获得魁,尽屠丑类”,镇压之时,将所有的土司戮杀殆尽;最后招民垦种,“给予田地、耕牛、谷种,俾得各安其业”。所以现在的唐崖土司城,仅剩废墟与遗址……唐崖土司共历16代389年,司城所在地一直未变。城址西面倚靠玄武山,东临唐崖河,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600余米,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

  土司城背靠的山叫玄武山,大概是像一只神龟而得名,或者,王室想让神龟护卫,前有唐崖河,后有玄武山,皇室选址得当,战时腹背不会受敌,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不是强盛的大清皇室强权镇压,这个小皇室可能会固若金汤。

  唉,八千里路云和月,叹滚滚英雄谁在?古人不识今日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既往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任你王室多强大,终有城摧屋倒时……一代风华只剩落叶满堆。

  土家族有墓葬随亲的习俗,在老屋的周边,都会发现墓葬。阴阳毫不避讳,因此土司城后背的玄武山也有墓葬。土司城址共发现土司时期的墓葬12座,大部分分布于城址内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以及城址以西玄武山山林中。在城址东北角高坡上,有并列两座明代墓葬,一为土王墓,一为田氏夫人墓,占地总面积400平方米。这是唐崖土司城内规模最宏大、最精美的墓葬。

  土王墓封土保存完好,墓葬石室,宏大而华丽。椁室以钻凿砂岩垒成。前观为仿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长7米。屋面雕饰筒瓦,嵴雕龙首装饰,檐下斗拱明显,5根廊柱形成4间墓室。廊顶雕刻圆形藻井饰。再进为4个墓室,前有抹石门8扇。墓室以整块砂石合成,各有石棺床,后有壁龛。室间以整块石隔开,中雕小格窗,窗眼为钱纹图案,可以相望。室顶雕刻藻井,以花卉为纹饰图案。墓前为八字形祭台,前端各立一小兽,两侧饰以精雕麒麟。

  整个王坟以石建构,十分精美,其建筑格局及装饰实为土司文化的精品之作,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水平。乍一看,这墓竟和吴哥的祭坛有几分神似,恍惚中这些废墟竟和吴哥的重叠。

  2015年7月4日,唐崖土司城址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今日,我踏在土司衙门的废墟上,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