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个角度看故宫
我曾经走过中轴线,从永定门步行到天安门,从天安门无数次的进过故宫,先是表面的看看帝王的宫苑。走走故宫的金砖,看看皇宫的风景,登上景山又看看全貌。做些来过故宫的表面文章!
随着人生的阅历增加,又去故宫,是从博物的角度去看。法国有个卢浮宫,馆长说过:“博物馆是人格精神和个人品味的诞生地,它保存着人类理解世界的那把金钥匙。”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会告诉我们各种不同的故事,那是生活和课堂中从未曾涉及的新世界。对于我来说,博物馆就是人生的第二课堂。
在博物馆,你可以打开想象和探索的空间,用心领略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成立于1925年、是明清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类丰富、品质精良。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共分陶瓷、绘画、书法、铭刻、青铜器、珐琅、漆器、雕刻、玉石器、织绣、文房用品等25种大类别,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言,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凤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当您真正走进故宫博物院,就会被那些威严又不失细腻的古建筑所震慑。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故宫内有许许多多的铜狮子,铜水缸,日晷,雕有龙,饰有龙……龙龙龙,到处都是龙,石龙,木龙,水龙,玉龙,红龙,蓝龙,绿龙,金龙,乌龟龙……遗迹很多,紫禁城有巍峨的城墙,在几百年的历史上从没有百姓登上过它的城墙。
我一介布衣,却有幸在2019年11月3日,登上过紫禁城城墙。穿过天安门后,进了端门后,又进午门……回首间,看见午门的马道上有人行走,原来城墙已经全面开放……我们就走上去了。避开了大量的人流,得以仔细观看故宫的全景。城墙上早已安装了步道和护栏,站在步道上,可以看见千百间宫殿,看见了护城河,看见紫禁城内的柿子树,红得正火,却有鸟儿在上面啄食,这也是皇帝老儿的贡品……
还看见些金色屋顶的院落,里面有许多石兵器,可能是禁卫军练武的地方,猜想是营房,营房外还有内河,有水,似乎还很深。后又见到些房屋,关门闭户,草很深,不知是冷宫还是禁宫,有些院落很小,无树无花,层层叠叠的堆在一起,不知是什么人的住所……
有一处宫殿,金碧辉煌,红树绿花假山怪石,又不见游人,繁华也荒芜并列在一起,让你感慨。终归我们是百姓,猜不透深宫后院有些什么东西?
又看见几块碑,搞笑的是碑上还有二维码。还看见些残砖断石,不知什么东东?有些小院很残破了,有些大殿用望远镜看看,有“皇极殿”、“奉先殿”、“钦禧门”、“畅音阁”……没有说明,只能望望,猜猜是什么?
城墙上是有角楼的,我们都分别去过。城楼走了半圈,用了半天时间,还在楼上买午餐吃,吃些汉堡,喝了几瓶水,用了几百。故宫终究不是平民的用度。
后查阅史料,方知:
皇极殿,一指太和殿。皇极殿本名奉天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时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奉天殿或皇极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奉先殿,古代宫殿建筑。位于北京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
城墙的上角楼,大部分辟为现代展馆,展览珠宝。最为瞩目的是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举办的”穆穆之仪: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宫廷典礼展”在故宫神武门展厅开幕。展览共展出151件(套)展品,涵盖沙皇华服、军装、装饰品、器物、档案文件、印刷品等,让我们的大饱眼福……
故宫城墙即是明清官式建筑城墙类建筑的典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城墙,在中国筑城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城墙高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呈长方形。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我们走的城墙段,是除了东华门外的三个门……是我在京20年来的唯一一次上城墙,特此作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