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青冢

望青冢

2021年11月14日 作者 superdingdinggou

  2001年,我去过呼和浩特,特意去了青冢,去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去听她的故事……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巨大的石碑,这块石碑叫做嫱雲,这个嫱雲之所以是女字旁的嫱,是因为王昭君原名王嫱。这块石碑(嫱雲)上雕刻着美女王昭君和单于,身旁还有一群落雁。人们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王昭君的美貌。关于“落雁”,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王昭君出塞的路上,正好有一群飞往南方的大雁从她身边经过,当这群大雁看到王昭君时,被她的美貌惊呆了,竟然都忘记了飞行,从空中坠落了下来。为了表示对王昭君的尊敬,人们每年都要重修这块嫱雲。

  绕过嫱雲,有一个醒目的雕塑。这块黑色的雕塑上雕刻着王昭君和单于骑马同行时的情景,我们看见了民族大融合的初端。

  雕塑前面是绿油油的草坪和鲜艳的菊花。这种菊花好奇怪,有五六个常见的菊花和起来那么大,它的名字叫大力菊。大力菊不仅个头大,而且颜色也极其艳丽。有金色的、粉色的、白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美丽极了!培育花的土,叫息土。生生不息的意思!所以,昭君墓常年为绿。

  雕塑的後方,立著一方石碑,其上刻有董必武的题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掳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是从国家利益、民族友好的角度来评价王昭君的。而作为平民的我却想,胡汉和亲,只是西汉政府的见识,身为後宫待诏的王昭君,只是西汉邦交政策中的一枚棋子。她自请嫁给呼韩邪单于,另有她的原因。她不愿贿赂宫廷画工,被画得与其美貌不符,以至入宫之後备受冷落,一直只是个未入品次的待诏,而她并未因此屈服,直到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亲,她才毅然做出嫁给单于的决定。以至使汉元帝睹其美貌始生悔,继生恨——悔其误将一位绝代佳人送给匈奴人为妻;恨画工丑化王昭君,使自己不知後宫有此佳丽而未能将其占为己有。“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我想清人吴震的诗,才是对王昭君恰如其份的评价。 

  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是:“ 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塞外。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後,受封为“宁胡阏氏”,汉元帝下诏将昭君出塞和亲之年改为“竟宁元年”。其後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达六十年之久。史书记载汉匈和亲之後:“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织盛,牛马布野。”因此,昭君墓已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徵。

  根据记载: 王昭君去世以后,按照匈奴的习俗,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埋葬仪式,用了五百多坛酒,杀了十万只羊,由单于亲自主祭,各个部落皆来送葬,汉朝也派使者前往吊唁,表明饱经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深深爱戴着王昭君。

  登上墓顶,我们会看到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横贯东西,也会欣赏到呼和浩特市全景。但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王后的墓,会任由人登顶踩踏?可能是由于蒙古人墓葬的习俗,入葬后会由马踏平墓地……

   青冢旁,有抗日名将吉鸿昌的碑“懦夫愧色”,让我们良思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