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留痕

武侯祠留痕

2021年11月12日 作者 superdingdinggou

  小时读三国,认识诸葛亮,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那大概是7岁左右的事,曹操的奸,司马懿的诈、郭嘉的智,张飞的勇、关羽的忠、孔明的慧。10多岁时,到过巴蜀,去成都拜谒过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城区南,肇始于刘备下葬惠陵时,即公元223年。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走进武侯祠,知道是纪念诸葛亮的,里面风景还是优雅,走着走着,进了一道门,忽然见到刘备墓。心里好生奇怪,为什么武侯祠内会有蜀王的墓?而且王的墓规模会如此之小?

  待长大后,翻阅史料,再看武侯祠,方得知,一切都是后来添加的。

  现在的武侯祠主要由惠陵(刘备墓)、汉昭烈庙(刘备殿)和武侯祠(诸葛亮殿)三大部分组成,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之时。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卒,同年下葬于此,史称惠陵。与此同时,在墓东修建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公元四世纪初,成都少城内出现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南北朝时期,武侯祠迁建于汉昭烈庙西南,人们将二者统称为武侯祠。武侯祠、汉昭烈庙、惠陵毗邻,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祠庙合并,形成现在君臣合祀的格局。

  武侯祠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以及近年迁建的三义庙等。刘备殿为悬山式结构,面阔七间;诸葛亮殿为歇山式结构,彻上明造,面阔五开间;惠陵在中轴线西侧,墓冢封土高12米,环以墙垣,保存完好。

  祠内现存历代碑碣五十余通,其中唐《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尤为著名,此碑由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鲁建篆刻,后世赞其文章、书法、刻技均精。祠内还有清代塑制蜀汉历史人物像四十七尊。

  深秋的清晨,祠内几无游人,沿着后人凭吊纪念的文字,我们在高大繁茂郁郁葱葱的古柏间游走……时间越是流动,越是增益诸葛亮的魅力,这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都知道这位亲临第一线领军打仗的丞相。

  二十七岁时,身长八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其貌甚伟的诸葛亮,在河南南阳的隆中,以讲话的方式给三次请他的刘备作了曹操、孙权等各部的势力状况、天下格局、以及发展方略状况的形势分析,此后,便一直追随刘备,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取四川以建基业,呈鼎足之势。扶刘备称汉中王,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抱兴复汉室之心的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在出隆中的二十七年后,撒手人寰,兴复汉室成为了一个永远的痛……随着诸葛亮的逝去,多智而近妖的评价让他从此走向神坛,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因为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标杆形象使历贤相黯然失色,他的人格魅力、军事才能、亲和形象占据了一个后人难以超越的制高点。

  让后人感动的,不仅仅是诸葛亮的故事,还有他的文字。追随刘备集团二十年,经过东征西讨南抚之后,蜀汉政权基本稳固,诸葛亮的目光也随之北移,但在征战前,总得将想法对皇帝说清楚,先帝已于四年前去逝,于是向年幼的皇帝上表,此表一出,一篇文学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稿出世了,这篇文稿堪称后世范文而流传,激励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便是著名的《出师表》。这份报告以恳切的言词劝勉后主,并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原本诸葛亮想交待一下认识刘备、追随刘备、辅佐刘备的经过,没有想到,这道奏折写着写着感动了自己,“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四十七岁的诸葛亮老泪潸然而下,不曾想,诸葛亮的这一哭,感动了后人,也泪透了历史。其实,被诸葛亮感动的,又何止这些文人,上至圣贤君主,下至庶民百姓,都在自己的情感深处,为诸葛亮留下一隅空间,庶民因受教育程度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情感用文字加以留传,只用那种最原始、最朴素的表达口口相传。

  我记得,武侯祠内有许多古柏,古柏树下有许多文人在刻字写画,有的刻在米上,有的刻在笔上……我叫他刻了一首诗在我的相机上。据说这些古柏是汉代所植,有碳14测定,古柏为汉代无疑。

  据说,诸葛亮是个廉臣,死的时候留下遗嘱: “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 知道这些历史,再复杂的人也会变的单纯……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前,我再一次细心的阅读,万千的感情,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