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万物复苏,无处不飞花,江南太湖边的无锡也是这样郁郁葱葱。
除了游鼋头渚,来无锡最想去的地方是天下第二泉。
二泉,即无锡惠山泉,位于惠山东麓。惠山多清泉,史上即有“九龙十三泉”之说。其中,惠山泉开凿于唐代大历年间,至今已有1230多年的历史。与众不同的是,惠山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上八块条石以为围栏,中池紧挨着上池,呈四方形,二者皆建于开凿之初;至宋代,又开凿出一个长方形的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泉水由螭首注入到大池之中,终年喷涌不息。下池之后就是闻名遐迩的漪澜堂,历来是文人名士相聚、品茗赏泉的雅室,以至于史上留下了“漪澜堂下水长流,暮暮朝朝客未休的名句”。
惠山泉水源于惠山岩洞,泉水自石灰岩层裂隙孔洞过滤了,极少杂质,而富含矿物质和微量氡气,表面张力大,泉冷水清,用以煮茶,清香甘冽,盈杯不溢。传说茶圣陆羽对惠山泉极为推崇,他记录天下名泉20处,惠山泉为天下水品第二。这就是“天下第二泉”的来历。陆羽《茶经》的确奉山泉水为上品,但是未见有名泉20品之记载;这或许是后来的人的演绎吧。惠山人倒是因此极为感谢陆羽,在此立有陆子祠,惠山泉也别称陆子泉。真也罢,假也罢,毕竟给后来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何况,惠山泉水的确是水中上品,此后历代文人名士皆公认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甚至,惠山泉水后来竟然成了贡品,成桶装好以供御用。惠山泉水也被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买卖;据记载,到了明代,由于稀贵难得,以至于民间有自制假冒惠山泉水的营生。
至于天下名泉,各有不同说法。济南趵突泉名闻天下,康熙皇帝御赐“天下第一泉”,并且,趵突泉以“水涌若轮”(郦道元)、极富观赏价值而赢得天下游人的认同。但趵突泉的这份桂冠并不是由煮茶品茗而得。传说中的陆羽评泉,以庐山谷帘泉为第一,无锡惠山泉为第二,蕲州兰溪泉第三。后来,史上有名的评水大家刘伯刍,奉镇江金山的中泠泉为第一,无锡惠山泉为第二,苏州虎丘泉为第三。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喜欢西山之水,又封北京西山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且有御碑为证。这么说来,天下名泉,就有四个“天下第一”:济南趵突泉,庐山谷帘泉,镇江中泠泉,北京玉泉。倒是这个惠山泉,还没有人与他争“天下第二”。
天下名泉人皆羡,到惠山泉品茗吟唱,历来是文人名士的风雅时尚。北宋苏轼曾慕名到此,携自己珍藏的福建名茶“小团月”,与朋友一起煮茶赏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浪漫飘逸的诗句;南宋高宗赵构,逃亡南渡之中还不舍无锡惠山,专此品茗;至今还立于泉旁的“二泉亭”,据说就是当年为迎候赵构所建。元代大文人、大书法家赵孟頫还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并赋诗题记。
二泉不但史上有名,而且园林修建得十分精巧优雅。依山而下,建有景徽堂,二泉亭,漪澜堂。景徽堂,原为陆子祠,祀茶神陆羽,歇山顶敞厅三间七架,正面有环廊,依山建立于平台之上。景徽堂下就是二泉亭,亭内正中白色立面镶有一方高0.47米,长1.70米的石碑,乃赵孟頫所书“天下第二泉”,端庄大方,遒劲有力。赵碑下方是一块高0.32米,宽2.90米的横碑,镌有《修泉亭记》等明清名士的题记。二泉亭呈正方形,背靠岩壁,三面四柱,青瓦飞檐,亭顶装饰为非常精美的二龙戏珠雕塑,说明此亭因真龙天子赵构而建。亭内就是二泉的上池与中池,二者一圆一方,紧紧相邻。二泉亭前是漪澜堂,是园内最大的一幢古建筑,始建于宋代。苏东坡到此曾留下了“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诗句。现存的漪澜堂,为清代重建,木结构,歇山顶,三间七架,四面环廊,前方一副篆书楹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也取自苏东坡的诗句。漪澜堂下就是二泉下池,为长方形,开凿于北宋明道年间,长约7米,宽约10米,靠漪澜堂的池壁上有一个明弘治年间雕饰的石螭首,泉水汨汨,不息地由螭口流入方池。此外,据说每年秋季月圆时分,一轮明月恰好映在池中,形成“二泉映月”的美妙景象,似是对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佳美写真。
漪澜堂坐西朝东,北边墙上,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员外郎王澍书“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王澍是清早期著名的书法家,精楷书,师法欧阳询;工篆书,推崇李阳冰;亦擅金石。王澍曾自号“二泉寓客”,可见其对惠山泉的钟爱。由此写出来的“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更具端雅严整、雄浑有力之气势。惠山人把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王澍榜书并称为“二泉三绝”。
二泉下池南侧,有个题额为“伴泉”的漂亮的月洞门;往西拾级而上,有一处书斋名“万卷楼”;从二泉亭北上有文人津津乐道的竹炉山房,近旁有听松亭,亭内有一块长约2米的“听松石床”,其上镌有李阳冰篆书“听松”二字;近旁还有千年古刹惠山寺。整个二泉,既有自在的优美,又置身于一个悠长深厚的人文历史氛围之中,映衬于一个美不胜收的自然和园林环境之下,因此誉满江南。
二泉的名声,还在于一首二胡名曲,那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我也是由于它的牵引,才不顾行程匆匆,前往游览瞻仰的。
瞎子阿炳,一个传奇人物,一个极受人们敬仰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无锡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病逝于1950年12月4日,终年57岁。阿炳3岁丧母,8岁随父亲在无锡雷尊殿当小道士,并学习乐器和道教音乐,18岁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道教音乐演奏能手。22岁时阿炳父亲去世,他因心情不好,染病。34岁时双目失明。此后,他背着琵琶、二胡,走上街头,沿街卖唱,艰难度日,沦为街头艺人。阿炳浪迹无锡街头,颠沛流离于惠山二泉,常常即兴创作一些琴曲,倾诉个人的苦痛与坎坷,回应清冷的风月和清澈的山泉,抨击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就在这个年月,阿炳创作了一部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伟大音乐作品:《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呕心沥血的惊世之作,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作者以深邃痛苦的情感和低沉哀怨的音乐语言,冷幽幽地描述了惠山、清泉、明月的景色和月映二泉的意境,抒发了生活的沧桑与自己的不幸,饱含着作者凄凉悲切的呻吟、愤怒的呼喊和不屈的抗争。
1949年无锡解放,但此时阿炳已经是多病之身;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等音乐工作者专程到无锡,用钢丝录音机及时地、抢救性地为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乐曲。1950年深秋,阿炳在无锡的一场音乐会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式演奏了《二泉映月》;不久后,1950年12月,阿炳病逝。中外艺术史上常有这样的例子,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只是在他辞世以后,他和他的作品才闪射出耀眼的光辉。 阿炳,本名华彦钧。没有多少人注意他的大名了,但没有人不知道阿炳,没有人不知道《二泉映月》,甚至因此没有人不知道永恒的二泉。
我就是在《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萦绕乐声走进二泉园门的。琴声来自于二泉上空,舒缓,低沉,如泣如诉。 很快,心儿就随着琴声、随着二胡的颤音而颤动。这个旋律在全曲中重复了多次,一次比一次更震撼人心,一次比一次更催人泪下。用心听《二泉》,没有不动情、不流泪。由低沉哀怨到激越昂扬,最后,在一段超高音的呼号与跌宕之后,进入尾声,渐慢,把人们引入对光明的向往,和无尽的思绪之中。无言之中,自己不禁怆然涕下,难以自已。
很早就听说,小泽征尔在北京听了原汁原味的二胡《二泉映月》演奏后,也流下了眼泪,并真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阿炳,如果你在天有灵,看到最普通的欣赏者,和最优秀的乐坛大师,都如此景仰你和你的《二泉》,会更加欣慰吧?
阿炳在哪里?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在民间,在人们心中,阿炳也静静地安卧在惠山脚下。二泉外边不远,就是阿炳的陵园。阿炳去世后,原葬于无锡西郊一处道士墓地,1983年迁葬于惠山泉近旁。墓前立着一尊阿炳铜像,是无锡籍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墓碑上的题字,则由杨荫浏先生亲书,杨先生就是1950年为阿炳录音整理《二泉映月》等作品的音乐家。
看着二泉,听着二泉,走出了无锡,再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