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乘火车抵嘉峪关,一行三人,开始了自由行。去浏览万里长城这条巨龙的尾巴。
嘉峪关为明万里长城西端末点,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为明长城的首端龙头,号称天下第一关,一字之差,意义深远,龙头狮尾,翻江搅海,腾山越隘,守护在中华大地上。
万里长城有12关: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偏头关、雁门关、娘子关、杀虎口关、阳关、嘉峪关。我们去过长城的许多关口,数嘉峪关保存最为完好,它处于河西走廊最窄处, 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又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出关以西就是古战场,西北大漠的荒凉与雄浑并存。我们去的较早,游人零零散散,天气虽是四月下旬,但仍沙土飞扬。我们首先来到了嘉峪关关城和悬臂长城,这城筑于约45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的长臂,因而得名“悬臂长城”。 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也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就地索取的砾石、黄土夯筑而成。原存750米,经1987年修缮,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在首尾复修一座墩台,共有三座墩台。悬臂长城是万里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道屏障,被誉作万里长城的尽头。
悬臂长城并不险,沿漫道而上,虽只有四百多级台阶,但足以使人心生敬畏,只要登上最高的烽火台,放眼望去,关外大漠的荒凉尽收眼底。长城之外就是塞外了!一片的荒凉。这时方能理解古人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怀,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在这里看见,有一组雕像,有英年早逝的大将——霍去病,还有出使西域的张骞……心中无限感慨。“眼望远处的大漠,和风中摇摆的骆驼草,方知其塞外环境的恶劣。守边将士的艰辛的故事不知有多少?长城值得我们敬重。
来到天下第一墩,其墩并不起眼,但它确确实实是万里长城的末端,其意义深远。”万里长城西端,边陲锁钥雄浑。悬壁纵伸山脉,策马挥鞭第一墩。轻蹄重辙痕。“”战鼓咚咚又击,呐声阵阵欣闻。天地静观奇布阵,铁马金戈气势存,沙场壮士魂。“不亲临此地,难以这么深入地理解塞外诗的韵味和真情。而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老龙头,面朝大海,则又是一种情怀。
人生的不同的游历是必须的,每一处的山水有一处的情怀,山水加之以人文的韵化,就会绵绵深远,让人生的阅历更加丰富,眼光更加深邃,人生也更有意义。
嘉峪关,明长城最西边的一关,比山海关早建了九年。嘉峪关更有其独到之处就在于其集军事战略、古代建筑、地理地质、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于一身的——“嘉峪关长城文化”!
嘉峪关其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史学家说,“嘉峪关一座因战争筑起来的城池。”这是研究军事的学者及爱好者最为感兴趣的事了。“长城文化”,本身就是战争、战略和攻守胜负作核心内容的。
嘉峪关的构建,是古代建筑的精华。“关城雄伟壮观,由罗城、外城、瓮城、内城及城壕组成。”非常雄伟。这个关有别于其他关。因为建筑在戈壁滩,可想见缺水,缺粮的荒蛮之地,是多少人工的尸骨堆成这座雄伟的城。
大城套小城,高屋伴小屋,人道、马道、兵营、兵器库,应有尽有。 外城防御,内城守备将士办公驻扎;罗城呈“凸”字状,酷似放大了的“坦克”,其作用就是“固定的坦克”。据史料记载,嘉峪关的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即一四九五年。是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的。罗城的 “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坚固异常。罗城的南北两端均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罗城对于抵御正面敌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嘉峪关的瓮城、城壕,与外城、内城及罗城的设计,“一气呵成”,互为映衬,互为补充支援,惊世设计,拍案惊奇,无疑传承了古代人军事战术方面的先进理念。
嘉峪关也是“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要塞。嘉峪关“以关建城”后,又建有“文昌阁”,文人骚客聚于楼上,填词作赋,挥毫泼墨,日益增强,有史可阅。至于西部各民族畏于嘉峪关的严防,一度时期停止了“边关作乱”,在边关稳定之后,胡商牵驼,驼铃悦耳,耳边无战鼓之声,汉胡通商,商贸交流 ,经济繁荣!
嘉峪关不愧于天下第一雄关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