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小唱
在到达真实的敦煌之前,我已经无数次的想象敦煌的样子。将在书籍上看见的,在舞台上遇见的记忆碎片连在一起,我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是:“在常年大风吹拂的鸣沙山边,有长河落日,在静静地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莫高窟。有凌空欲飞的仙女画,有琵琶反弹舞,飞天很美,美得像空谷里的绝世幽兰,她的微笑充满了孤傲的美丽,自信和神秘。
经一天一夜的颠簸,我们从吐鲁番穿越戈壁,乘火车换汽车,午夜到达敦煌,中巴车是由柳园直赴敦煌的,走的不是国道,而是乡道县道,在戈壁上颠来簸去,四周一片漆黑,辨不清东南西北,只有司机拉着我们五个人在黑夜中孤零零的走,耳畔刮来呼啸的风……让我们领略了敦煌路的荒凉。
古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公园前11世纪,敦煌已有少数民族居住。《史记·大宛列传》以月氏族居住于敦煌与祁连之间,“敦煌”一名就此明确见于史册,西汉武帝正式设立敦煌郡,下设玉门、阳关、中部、宜禾四个都尉,分别镇守敦煌境内的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汉武帝先后移民数十万到西河走廊一带,垦荒屯田,彻底阻断了北方匈奴的侵扰。敦煌成了进出西域的要塞,东来西去,商贾云集,为了心中的寄托,人们在敦煌城外的鸣沙山上开窟敬佛,久而久之,莫高窟有了近千个洞窟。
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熠熠生辉,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让这座古城流光溢彩。戈壁上,愈发郁郁葱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金色的大漠。
走进莫高窟,感悟经典文化,十分震撼。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在莫高窟景区游览,目睹了高贵的九层楼,三层楼,藏经洞等景观。春季的莫高窟,在西部微凉的阳光下显得从容安静。绿树依依,花朵浪漫,古风依然。我们一窟一窟的去参观,爬石阶,下石阶,看见 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看见精美的雕刻。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还有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
可惜的是,有些洞窟没有开放,有些开放的洞窟中的佛像缺胳膊少腿,颜色脱落,已残破风化……
这个承载着敦煌千年神秘文化的莫高窟,像一个正在衰老的躯体,在发霉的洞窟中,一点一点逼近生命的尽头。敦煌曾目睹了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强盗般的嘴脸。她看着他们几乎不付任何代价盗走那些价值连城的雕塑,剥走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掠走那些绝世独立的经卷,如同盗走她的骨头,剥走她的肌肉,掠走她的心,她高贵的灵魂里该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和伤悲!
多少年来,人们都在寻求保护莫高窟及壁画的方法,但收效甚微,置身于现在的莫高窟。我仿佛听见这些佛与壁画的呻吟声。
我回望敦煌,莫高窟的表情是含泪微笑。微笑是缘于她孤绝的美丽和自信,泪水则浸透着百年来她所承受的无尽的磨难。因了莫高窟数不胜数的劫掠和苦痛,风沙围绕中的敦煌在我眼中永远是一座悲伤的城。假如有一天这些圣物都不在了,不知道还会有人知道莫高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