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之旅
山西简称晋。曾数次去过太原,第一次是1987年,太原是灰蒙蒙的灰都。曾去过晋祠一趟,撩过晋祠的水,看过晋祠的木雕龙,还在周栢前照过相。又过了20多年。2015年,又去过晋祠多次,因为季节不同,一次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现捡些零碎回忆回忆。
一、逛晋祠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其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提及与友人游历太原和晋祠的旧事: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桉,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略有些可惜的是,去过多次,记忆混乱。没法体会当时的心情,但我总是记得,晋祠有江南的绿水碧树,有周柏,有唐梅。最初选择游览晋祠只是因为她的名气,晋祠是山西的一张名片,一进晋祠,就见到李世民亲笔题写的“晋祠”二字。我们被其深深吸引,还有大门两侧柱子上的对联“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太宗不但赞颂了她的美,更是把她称为栖神之所,不由让我对“晋祠”多加了一分敬畏。
进入层层叠叠的门后,我们见到一组雕像,似乎在诉说李唐王朝的故事,让我们相看良久,后便直奔圣母殿,圣母就是叔虞的母亲邑姜,此祠是为她所建,圣母殿是晋祠内最珍贵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有近千年的历史,殿前柱上腾空欲飞的八条木盘龙和殿内的各种宫人泥塑,竟然也都是北宋留下来的重要文物。盘龙神态各异,每一条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姿态;宫女侍从神态有喜有乐,神态如真人……
走出圣母殿,在晋祠公园里,闲逛……绿树成茵,石板清凉,泉水有井中冒出,水由龙口中吐出,有几潭水,可以让游人在水中沿石阶观望戏水,水很清,水底是些鹅卵石,水边有亭子,供游人坐卧。有廊道,有很长的石阶步道,走在上面,像回到了千年以前……
二、游平遥古城
说到古城,大家都会说:北有平遥,南有丽江。丽江是我们云南的古城早就去过,平遥则在山西,为了领略两个古城的风光,我们专程从太原乘班车抵达平遥,平遥距太原100多公里,上午我们便来到古城脚下, 买过门票,我们从西门进入了古城,眼前的这条西大街,青砖碧瓦,但百年前却是响当当的中国版“华尔街了。走进这些飞檐翘角的老屋,几乎家家都有地下钱柜,往下一望,里面堆得都是人民币,好像是游客丢进去的,可以想象,以前装银元,金条会装多少?难怪我们诧异,街不过七八米宽,长不过百米,却集中了过去全国近一半的金融资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那些财源广进、生意兴隆的各大票号,无一例外。它们的金融中心竟然都藏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见过“日昇昌”这个名号,据说这个名号以前很大……
我无从去追溯日昇昌票号的发迹史,但想必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我似乎可以看见这样一幅画面:一支长长的骡马队,驮着戌关将士所需的粮秣、给养,出塞外,过边关,他们就是那些容边将士眼里的救星。卸下给养,马帮又马不停蹄,用得来的银两换得塞北的毛皮、特产,一路担惊受怕,星月兼程,回到平遥古城。马帮有的下江南,押运漕盐。有的又去收购些平遥城所需的物资物品,使古城日益繁荣起来。
古城方方正正,街巷或竖或横,绝无欧式高楼,全是中式的院落。有天井,有照壁,有正房偏房,当街都是店铺,成百上千年,这座小城上演着兴衰的故事。
绕道老城的东南角,赫然发现一侧的城墙有被炮弹轰击过的深坑,巨大的疤痕触目惊心。这座古城和城里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知遭遇过多少个举城无眠黑夜。一座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鲜活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的故事,才让后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古城古韵,漫步古城,在人家中进进出出,阳光耀眼,院内绿树低垂。古城的每个角落,门口都有栓马桩,石狮子。带着苍凉和粗犷,黄土高墙、青砖碧瓦,大红灯笼,古色花窗,仿佛让我们穿越到了晋商繁荣的那个年代,小城中,至今还售卖着各色晋中小吃,带有韵味的晋中话,扎实好听,在这儿质朴的古城中,时间变慢了,我们的脚步也变慢了,一步一个脚印,狠狠的走着……仿佛走过了两千多年。
我们旅程落幕于古城外,山西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等我慢慢的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