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留痕

2020年7月10日 0 作者 superdingdinggou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山好水好,留下美丽的印象

  去过桂林三四次,每次的印象都不同。

  第一次去桂林,觉得奇峰真奇,漓江真清,这诺大的山水画,想来只有天上有,人间难觅,但真真切切的呈现在眼前时,你不禁觉得是鬼斧神工。

  第二次去桂林,在了一周,是工人疗养院,带着儿子去的,儿子调皮,不吃饭,带去医院打吊针,输液,闹腾了一天。儿子不爱去看山水,只爱抓满地指甲壳大小的青蛙,抓萤火虫,还骗方解石玉宝剑,翻腰折肚的哭,弄断了玉石宝剑,还要再买……全程不走路,累得大汗小水,还好同事轮流的背负他,勉强的看完桂林的风景……

  第三次又游桂林,桂林漓江的水潜了一些,也没有过去清了,我和儿子去江里捉鱼玩水,一条鱼都没有捉到,但看到了小游船上的鱼鹰,但这些鱼鹰已经是商业化了,供游人摆拍照相,不以捕鱼为生了……

  第四次去桂林,没有买门票,当时象鼻山正在施工,有个帆布拦着的空隙可以让人进出,我们就大摇大摆的走进去了,进到象鼻底下,仔仔细细的欣赏了一回,象鼻山真的很奇怪,远看小小的,近看是个大洞,儿子还在里面划船,抚摸石洞……这是象鼻山的精华,在这段的江面,可以近处的欣赏欣赏七星公园、普陀山,半枕漓江的伏波山和江山汇景处的叠彩山,远处的穿山、独秀峰、老人山、虞山也能尽收眼底。

  其实象山景区就在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山相距不过2-3公里,濒临漓江,半枕陆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山得水而美,水得山而秀,早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闻名于世。

  在象山景区看见宣传的小册子,原来早在隋唐时期,桂林城中就有古人寻芳览胜的痕迹,留下许多吟咏赞美的诗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曾经出现过车马为之堵塞的游览盛况,满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宋时,桂林环城游览更为成熟,三座名山闻名遐迩,古人或乘舟,或登岸,或泊舟山岩水洞,扫叶烹茶,把酒临风,览山水之色,探岩洞之奇。

  白云苍狗,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名山游览之胜却千年不衰。“三山两洞一条江”是桂林山水的浓缩。

  “三山”中的象鼻山是桂林的象征,在桂林城之南漓江水之西,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亿6千万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山形孤拔陡峭,岩石古苍。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

  伏波山在桂林城中心之东北,孤峰突起,海拔213米,半枕陆地,半插漓江。山体高出平地63米,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临江一面,给人以壁立千仞之感。漓江流经此地,被山体阻挡,形成巨大的汇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制服波涛之意,称其为伏波山。而民间传说伏波山的得名则是因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敌,削石试剑的缘故,我们曾半卧着将手伸进试剑石,还照了张相。

  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之北,由三亿六千七百万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石质坚硬,岩层呈薄层、中厚层及厚  层状,一层层堆叠起来,如同堆缎叠锦,唐代文学家元晦因“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因而将其命名为叠彩山。

  天生丽质的桂林,移步换景,举目皆景,皆有可观。

  但是,吃的太贵,住的也奇贵,沿途售卖的东西,亦真亦假,不知是舶来品还是真正的土产,特别是阳朔,到处收钱,去趟月亮山,要花去你很多很多的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