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二战公路——晴隆24道拐
二战时期,为抗击日寇,中国人用短暂的9个月,投入劳工20万人,用人工挖出了一条血的运输线,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这条血的运输线,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
我在一则画报上见到滇缅公路的最危险段——24道拐。这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4公里。据说,在这条路上,平均每天会翻一辆车,我没有去过境外的那段路,但我走过中国段,在这条路上,还见到当年修路残留的大石碾,从瑞丽到贵州,我终于找到了24道拐,这条有24道拐路,不在云南境内,而在贵州的晴隆县。有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看,贵州的路,比蜀道还难。
在晴隆,我沿着这条土路,开着五菱小扬光,一道一道的拐上去,山险路窄,小小的车,像蚂蚁一样,慢慢的,爬上山巅,站在山巅上,看Z字形的险道,感到头晕目眩,遥想当年,运送军火的车是怎样的艰难行走,抗战付出了多少的生命和鲜血。
我曾经看见的那则画报是一个美国人拍摄的,我们就去寻找他当年的拍摄地点,绕过弯弯曲曲的小路,终于在一个山顶,寻找他当年的摄影点,那里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样的字。
一个外国人,用这种方式记录了这样的史迪威公路的经典,敲响了我们心中的警钟,在和平环境中,怎能忘记硝烟?怎能忘却抗日的英烈和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