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让最美的紫陶精品绽放精彩
一、
最近,建水的紫陶有一件精品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这是一把壶,单品就值数万,捐献给了建水紫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这是建水昌泰蔡建波烧制的一把自然落灰壶。
昌泰,是建水紫陶的龙头企业,蔡建波是昌泰的一份子。昌泰座落在建水“碗窑”土坡上,远看是一座青砖碧瓦的庭院。近看,又是一座具有艺术气息的园林。雕梁画栋,飞泉流瀑,花木相间,一进门咕咕冒水的泉眼就藏在小假山中,层层叠叠的院落辅以绿竹细花,好一个园林式企业。依山势建有小道,戏台,乍一看,仿佛走进了大花园。现在的昌泰很有名气,代表了建水制陶的最高水平,已市值数亿……
昌泰烧制紫陶的窑和车间在山坡顶,掩映在绿树中,绕过飞檐翘角的陶品陈列室,爬上花坡就可以看见制陶的工作间,有许多工人按部就班的在和泥拉坯,在仔细的做壶和瓶,在瓶上填刻些文字图案……再送去窑内烧制,窑有柴烧和电烧,昌泰的精品则是柴烧。
柴窑的工作温度是千度上下,一般的窑烧是4-5天,而昌泰是一周左右。烧制时,整整一周,火不能断,加柴多少,温度的调节,全然由人把控,每窑烧100多件各异的作品,成为精品的极少极少,对于柴烧的陶窑,窑的构建,窑的大小,窑的样式,烧窑的木柴及土质都有讲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土质,意味烧制方式的不同。
昌泰烧制的陶器,精品是自然落灰。被烧的陶,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火焰和技巧来制作,柴烧的最大特点就是使木柴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和陶品接触,自然落灰于坯体,泥土中的矿物质在高温下蜕变,最后变作不可复制的花纹和温润的如釉的光泽。这一化合反应使每一件陶品都成为孤品。陶品由火焰中诞生,凤凰涅槃,重生而不重复。每一处都体现着火焰和自然化合物反应演变的痕迹,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昌泰的蔡建波经过长期的实验和琢磨,懂得如何控制加柴的速度和数量,空气的进流量,温度的高低掌控,懂得如何应用技巧让陶在烈火中蜕变出精美绝伦的花纹,最终在万千变化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场自然随机性与人的控制力的博弈,一场时间与火,自然与技能的博弈。
昌泰还在不断探索其它的窑烧方式。为此,他们远走景德镇、上海等地。和国人与外国人切磋技艺,在四海中吸取精华。昌泰认为,古传的烧制方法是文化遗产,在陶品上懂得柴烧的人越来越少,昌泰有一种使命感,他们将一心一意的将这份遗产保存下来,发扬光大。昌泰有我是第一的自信,又不沉湎于既得的成就,自信而谦虚,坚守一份手艺,默默延续传统,用粗狂的方式创造着充满自然美丽的作品,“让时间过去,让最好的东西自然而然的到来”,在他们的创作世界,时间、火焰、只与心中的那件作品关联,昌泰精神是融于陶品的,坚守独立创作,不与同行扎堆,独行侠般的自然来,自然去,亲力亲为。
人做一半,天做一半,艺术品就是这样的神奇。
早晨的朝阳照在昌泰,充满绿植的土坡上,好像一幅丹青。昌泰其实很单纯,在这一美如国画的境地中,评价它是一个耐心造美的极佳境地绝不为过。
二、
昌泰的陶,看一看就无限的精美,有陶罐、陶缸、陶瓶、陶壶,声如磬,颜如玉,泛着独特的紫光,陶品经多天的烧制,里外烧透,盛茶不变味,盛水更甘甜,盛酒更香醇,昌泰的陶不仅无限精美,更可贵的是它蕴含着匠人的精神。
昌泰的创始人李立华与蔡建波,一开始是以生计为开端,创立昌泰。后逐渐变成一种使命和一种追求,一种使命是为了传承古老的技艺,二是让紫陶发扬光大。
李立华在厂里忙出忙进,忙成一个土人,蔡建波脸上黑一块,花一块,绝对无法将“研发创新”与眼前的两个泥人相提并论,40多岁,减少了各种活动,生活简单到只有工作。
一件事,入行前路总是窄的,坚持下去,路就会越走越宽,专心做事,总会有收获,昌泰之所以成为龙头,贵在坚守。真正喜欢的是,不是找到才做,而是做了之后的发现和确认,昌泰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走来,一步一步的壮大,如今,以拓展到了诸多的领域,餐饮,酒店,昌泰在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