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古城

2020年2月9日 0 作者 superdingdinggou

  杭州古城临安,但杭州已不见古城,我说的古城叫临安,是云南省建水县的别称。也许是被流放的古人思念家乡。把建水叫做临安,久而久之,真的变成了县名,一百多年前建水的县名就叫做临安。

  这里有与杭州同名的“西湖”,有堪比雷峰塔的文笔塔,还有与保叔塔相似的玉皇阁塔,有和杭州相似的各种园林、廊桥、古桥,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杭州缩影。

  我出生在建水,建水是我的故乡,我对它情有独钟,深度解读建水,由衷感慨,边地文化之精湛,临安古城是一座滇南边地文化与江南汉文化紧密结合的城市,朱家花园,建水文庙,十七孔桥等三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一个镇上,这在云南来说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元武宗时代,也经历了700多年,其规模与山东曲阜的孔庙完全相似,占地7.6万平方米,成为全国第二大孔庙,由于有了孔庙,建水变成七个世纪以来的边地儒城,文献名邦。

  建水古称步头,唐代元和年间(公园806——820年)建城,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时,建水曾为临安府所在地。建水自元代以来曾是滇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滇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拥有210间楼厅水榭,42个天井,徜徉在园内,好似走进了现实版的红楼梦,大观园,迂回通幽的廊道连着青石铺地的院落,假山鱼池、戏台花圃,飞泉流瀑,煞似诱人。

  城内的七寺八庙,城外的十七孔桥,东门迎晖,西门清远,北门永祯,南门阜安,美轮美奂。双龙桥的红花雨打不灭,洗马潭荷花绿帽日晒不枯,风景极佳。

  走近建水,你会觉得穿越时空,不紧不慢的生活,如品醇酒,越品越香,东门楼是建水的标志,是名副其实的小天安门,外观与天安门相似,飞檐斗拱,但比天安门高了一层,并且早建了28年,建水的民居雕梁画栋,青砖碧瓦,做工精细,颇具中原风范,我常去想,建水的第一代移民他们的记忆深处应该是园林和典籍,是斌文歌赋和琴棋书画,他们开发边城的方式,是用他们心中不死的记忆,来复原了故乡,建水,美在骨子里,沿袭了内地的古井,他们造出些独井,双井,三胞井,四胞井,甚至大板井,小截井,龙头井,井栏上的道道勒横,地上青石板的车掣,诉说了古城的沧桑,还有什么东西能比石头记载的岁月更悠久古老,还有何种岁月的伤痕,如建水的这般古井记载得如此清晰?挑水,洗菜,如今的建水人,一样守着古井生存,守着沧桑岁月,守着斗转星移,“西门水,来买……”,青石巷中依然听得见这样的吆喝声,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了,在都市打拼奋斗的种种宏图志愿可以暂且放下,就在井旁发呆,玩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随意选一个街巷,走进去,你可以看见临安生活的底色,有手持水烟筒的白衣老汉,坐在门洞里,嘶嘶的吸着水烟。有猫们狗们在门洞中晒太阳,老奶奶在卖凉嗖嗖的木瓜凉水,有年轻的小伙子在翻烤着烧豆腐,两块的凉米线,五块的猪头肉,吃的有滋有味,建水是烦躁喧嚣的城市里留下的最后一片净土,古城里没有高楼,只有青砖瓦巷,酒肆茶楼,店铺商贾,就常在其中,临安,又叫临半榜,明朝以后相继建立起学政考棚,崇文学院,曾经有滇南的最高学府于此,明清时开科取士,考中的举人中,临安的学士仅占满有半榜之多,建水文风四盛,故又有滇南邹鲁的美誉。

  我母亲就是文庙里出来的,文庙、洗马潭,绝对是一个悠闲清闲的好去处,荷塘月色,着实叫人喜欢。

  临安的古城里充满了儿话音,很边地,很土,但亲切。凉勺粉的味道,尽然和朝鲜冷面的味道相似,建水的文化是多元的,狮子糕比沙琪玛更上一层。象牙菜嫩生生,堪比竹笋。美食美味,说不完道不尽,连天上的蜻蜓都可以拿来油炸,我又听见了小男孩诱蜻蜓的声音“雀大,来干架”……其实,建水的市井文化,是亲切而自然,具有深藏于宫阙之后的雍容,也有丛楼深院的厚重,有清水教化下的朴素,有小家别院的寻常。它是人生活本色的常流,是日月喧嚣烦躁的水泥森林旁的最后一丝清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