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双版纳的佛寺

走近西双版纳的佛寺

2017年8月6日 作者 superdingdinggou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唐代起,佛教分北传、南传、藏传三大支系传入我国。西双版纳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流传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境内的傣族、布朗族信仰这一外来宗教并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多彩多姿的佛教艺术,其宗教活动中心———佛寺,更是异彩纷呈,成为集建筑、雕塑、彩绘、刻印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

  北传佛教的佛寺(庙)多占据名山,隐于深山丛林,远离尘世。而西双版纳的佛寺则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离村寨不远。独特的建筑风格,使你无论走到哪个村寨,一眼就能把它认出来。

  佛寺,傣泐语称作“洼”。整个佛寺的布局与中原的庙宇不同,它没有前中后等层层叠叠的庙宇和供奉众多的罗汉菩萨。整个庙宇由大殿、经房、僧舍、鼓房、亭、塔等几部分构成,围墙低矮,四周留有侧门方便民众入寺赕佛。大殿坐西朝东,是佛爷诵经和民众赕(拜)佛的地方,经房是佛爷诵经与藏经之地,僧舍是出家暂时修行的小和尚居住之地。亭、塔分布于大殿两侧。大殿造型与中原庙宇截然不同,寺顶奇异,屋面扣屋面三至五层,层层相叠中部最高,屋面坡度很陡,整个屋顶由四面向上逐层收缩,中间托起一串宝塔型顶,屋脊上安放龙、孔雀、象等神兽,标明这是与神对话的地方。

  佛寺入口多建有造型别致的石梯,门和引廊、石梯的两边塑有龙蛇合一的“神龙”,独角、双角、三头、双头龙均有之。引廊有供歇坐的围栏,一方面可作为赕佛的歇息之处,同时,又以相对低矮狭长的空间与高大宽敞的主殿形成心理与艺术上的补托,强化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傣族佛寺一般在主殿的高台上塑佛一尊,座西朝东,南侧立座台,供佛爷和僧侣诵经,北侧偏厦下供拜佛听经的群众坐,僧俗两界分隔十分清楚。主殿的内部结构与中原的庙宇相似,柱梁为承重主体。殿中有十余棵合抱大柱支撑殿顶,柱上刻绘花卉、神仙。佛龛前供有金花银树和烛火。列柱间,悬挂赕佛的经幡,全为土布织就的佛塔花卉和丝线缠绕分段连片傣锦,象征上仙界的天梯。

  殿外的墙壁绘满栩栩如生的连环壁画,反映佛本生的故事及傣族劳动人民劳动生活场面。令人惊叹不已又感慨万千的是佛寺旁的佛塔,塔身或粉饰为白色或粉饰为金色,佛塔内大多埋有高僧的灵骨与毛发、舍利等。塔刹极尖锐,上面挂有银制的风铃,群塔单塔方塔圆塔均有。据佛经介绍:一千多年前,缅甸有一名叫叭阿奈的酋长,皈依佛教后,来到西双版纳,在景洪宣慰街和大勐龙分别建立了两座埋葬“佛骨”、“佛发”的白塔,但无佛寺,直到佛历931年(公元1569年),“召片领”刀应勐娶缅甸公主为妻,才在景洪建立第一座佛寺,由此,西双版纳的佛寺广泛建立起来,到了16—18世纪,西双版纳佛寺已经是“寺塔遍地”,至今,近600个村寨中有577座佛寺、215座佛塔。

  西双版纳佛寺既是傣族民族建筑与美学的结晶,也是其宗教信仰的实体象征。此外,它还多了一种功能,傣族男儿僧侣化的修身处和传播傣泐文化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使傣族、布朗族的建筑艺术精华、精神财富在此得到渊源流长。